一个“调皮”的小孩,让我明白,遇事,不要主观臆断,更不要早早下结论(深度好文)
曾经,有这样一个故事。
在一个村子里,小虎是村里出了名的“调皮捣蛋”,还喜欢“偷东西”。
为什么这样说小虎呢?
这是因为村子里的大人都是这样传的。
可事实上,小虎真的是这样吗?
没人知道,也没人不知道。
那天,李叔像往常一样下地劳作,水壶就放在田边。
等到李叔准备回家的时候,却发现水壶不见了。
他眉头紧皱,心急如焚,脑袋里第一个闪过的念头就是小虎。
巧了,一个小时前小虎就在附近玩耍,还热情地跟他打过招呼。
于是,李叔认定是小虎偷走了水壶。
从那以后,李叔看小虎的眼神全是怀疑。
每次在村里碰到小虎,哪怕只是远远地瞧见,李叔都觉得小虎的一举一动都像极了小偷。
小虎走路蹦蹦跳跳,李叔觉得那是心虚;
小虎大声说笑,李叔也觉得是小偷故作镇定。
在李叔眼里,小虎已然成了一个铁证如山的小偷,就差没抓到现行。
几天后,李叔再次来到那块田地。
在田中间一块石头旁边,李叔发现了那个丢失的水壶。
李叔这才想起来,原来,不是小虎偷的水壶,而是自己喝水把水壶放到了石头旁边,最后,走的时候忘了。
回村以后,李叔再看到小虎,不久前怎么看都是小偷的小虎,现在无论是走路的样子,还是说话的方式,怎么看都不像是一个小偷。
而事实上,小虎根本就没有偷水壶。
可为什么李叔怎么找水壶都找不到呢?
可能是因为听说小虎很“调皮捣蛋”,喜欢“偷东西”。
当小孩在李叔旁边时,就以为小虎会偷自己的水壶。
所以,李叔也不会仔细地找水壶,同时,天色又微暗,自然就没有找到水壶。
而小虎真的就“调皮捣蛋”、喜欢“偷东西”吗?
其实不是,这只是因为小虎好玩,经常到处跑着玩,大人们主观臆断罢了。
所以,遇事,请不要主观臆断,不要早早地下结论。
因为当心中有了定论,我们的判断就会以定论为标准,只看到自己想看到的部分。
在生活中,我们每日都面临着无数的人和事,而如何做出准确的判断,成为了处世的关键。
然而,主观臆断与过早定论,常常使我们偏离真相。
主观臆断,是一种仅凭个人的感觉、经验和偏见,在缺乏充分证据的情况下,对事物做出的片面判断。
这种思维方式很容易导致误解与冲突。
就像人际交往中,主观臆断会让我们误解他人的意图,破坏原本和谐的关系。
当我们主观臆断时,就会拒绝接受新的观点和信息,固步自封,无法拓宽自己的视野和思维边界。
当心中早早地有了定论,我们的判断就会不自觉地以这个定论为标准,陷入选择性认知的陷阱。
就像故事中认定小虎是小偷的李叔,在有了这个定论后,小孩的一举一动都被他视为偷窃的证据,全然不顾事实的真相。
这不仅冤枉了小虎,还让自己陷入无端的烦恼。
想要避免主观臆断和过早定论,我们需保持理性与冷静。
遇到事情时,先让自己的情绪平稳下来,避免被冲动左右。
因为冲动往往会让我们失去理智,仅凭第一感觉做出判断。
而保持开放的心态,尊重不同的观点,并且没有证据之前,不要相信这些观点。
我们还要注重证据的收集与分析。
在做出判断之前,尽可能地收集多方面的信息,进行客观、理性的分析,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。
最后,每一个人、每一件事都有其多面性。
学会放下预设,用心观察、理性分析,才能摆脱主观臆断的束缚,才能让我们的生活中少些误会,多些和谐。
免责声明:文章来自美华管理传播网内容仅限课堂教学调取,如涉及版权请通知我们删除
美华管理传播网版权所有